滋阴的中药有哪些,四大补阴药


哪些中药滋阴又清火? 滋阴药主要适用于阴虚的病证 。 阴虚包括肾阴虚、肺阴虚、肝阴虚、胃阴虚等 。 阴虚的主要表现是干燥失润 。 肾阴虚常见腰膝酸软,潮热盗汗、遗精等;肺阴虚常见燥热、烦渴、干咳少痰、咯血等症;肝阴不足常见两目干涩昏花、头晕等症;胃阴虚常见舌红少津、口渴、干呕、大便燥结等症 。 滋阴药大多甘寒滋腻,易碍胃气,如脾肾阳虚,中气不足,痰饮湿浊内停者均不宜使用 。
沙参
味甘性寒 。 含有沙参皂苷、淀粉、生物碱、挥发油、豆甾醇、三萜酸、β-谷甾醇 。 有祛痰、解热、镇痛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。 功效:润肺止咳、养胃生津 。 主要用于肺热阴虚的干咳少痰,久咳声哑,劳嗽咯血及胃阴耗伤,津少口渴等 。 用法10~15克煎服 。 鲜品加倍 。
麦门冬
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 。 含多种甾体皂苷、葡萄糖、黏液质、维生素A样物质β-谷甾醇等 。 有镇咳、祛痰,增强免疫及抗缺氧 。 强心、降血糖、抑菌等作用 。 功效:润肺养阴、清心除烦、养胃生津 。 适用于肺阴不足、内有燥热之咳咯痰黏不爽或干咳,痰中带血,心烦失眠,津少口渴,肠燥便秘等症 。 用法:10~15克煎服 。
天门冬
味甘、苦,性大寒 。 含有天门冬素、β-谷甾醇、甾体皂苷、糠醛衍生物、黏液质等 。 有增强免疫、镇咳、祛痰及抑菌等作用 。 功效:滋阴清热,润肺止咳 。 适用于肺阴不足、干咳少痰,劳嗽咯血,热病伤阴,或阴虚内热、口渴舌干,消渴,肠燥便秘等症 。 用法:6~15克煎服 。
玉竹
味甘性平 。 含黏液质、糖类、铃兰苷、铃兰苦苷、生物碱、白屈菜酸、烟酸、维生素A类物质等 。 有调节血压和降糖作用 。 功效:滋阴润肺,养胃生津 。 用于肺胃阴伤之干咳口渴等症 。 用法:10~15兑煎服 。
女贞子
甘、苦、性平 。 含葡萄糖、齐墩果酸、甘露醇、棕榈酸、脂肪酸、苹果酸等 。 有强心利尿、镇咳祛痰、增强免疫、升高白细胞等作用 。 功能补肾滋阴,养肝明目 。 适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晕、耳鸣、须发早白,两目昏花,视物模糊等症 。 用法:10~15克煎服,或入丸剂 。
旱莲草
味甘、酸,性寒 。 含挥发油、鞣质、苦味质及旱莲草素 。 有止血作用 。 功效:滋阴益肾,凉血止血 。 用于肝肾阴虚的头晕目眩,须发早白;阴虚血热的吐、衄、咯、便血及崩漏等症 。 用法:10~15克煎服 。 注意:脾胃虚寒,大便溏泻者不宜服用 。
枸杞子
味甘性平 。 含甜菜碱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(B1、B2、C、A)、烟酸、β-谷甾醇、亚油酸及钙、磷、铁等 。 有抗衰老及保肝降血糖、降血脂、升高白细胞及抗肿瘤作用 。 功效:滋补肝肾、明目润肺 。 用于肝肾不足之遗精、腰膝酸痛、头晕目眩、视物昏花;肺阴不足的咳嗽以及糖尿病、慢性肝炎等症 。 用法:5~10克煎服;亦可蒸熟嚼食,每次3克;每日2~3次:亦可浸酒服 。
龟板
味甘、咸性寒 。 含动物胶质、蛋白质、多种氨基酸脂肪、磷、钙等 。 具有双向调节核酸合成率的效应,并能提高淋巴母细胞的转化率,对人型结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。 功效:滋阴潜阳,益肾健骨,养血补心 。 用于肾阴不足、骨蒸潮热、盗汗;阴虚阳亢或热病伤阴的虚风内动,头晕目眩;肾虚所致的腰膝痿软,筋骨不健,小儿囟门不合;心血虚弱的惊悸、失眠、健忘及阴虚血热的崩漏,月经过多等症 。 可用于结核、慢性肾炎、肝炎等 。 用法:10~30克,先煎 。 脾胃虚寒者忌服;孕妇慎用 。 龟板熬制成胶,即为龟胶,其滋补作用中,宜烊化冲服,每服3~10克 。

推荐阅读